明嘉靖37年,李时珍从太医院辞职,在返回家乡的路上经过一个村庄,村民们正在审问一个妇人,让她交代为何要谋害丈夫,李时珍了解情况后大喊:“妇人冤枉!”
李时珍离开太医院
嘉靖35年时,38岁的李时珍被富顺王推荐到皇宫,为嘉靖皇帝的宠妃看病。成功治愈后,嘉靖非常高兴,任命李时珍为“太医院院判”,正式成为了一名御医!
在太医院的3年时间里,他阅读了大量医学文献,见识得到极大丰富,同时也发现医学典籍里的不少错误之处,心中存下了修订医书的想法。
3年的太医院工作经历,李时珍进步很大,但是,他是一个纯粹的人,不愿意卷进太医院复杂的勾心斗角中去,一心只想研究医术,解救百姓的病痛。

所以在嘉靖37年,年近41岁的李时珍,毅然决然辞去了6品官衔的御医职务,身边人都为他感到可惜,但是李时珍却不后悔。
反观历史,和李时珍一同工作的那些御医同事们籍籍无名,而李时珍却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“明星”,并不是因为他当过御医,而是他对医学做出的贡献!
丈夫离奇死亡,妻子被迫顶包
这个妇女和丈夫共同劳作,生育有一儿一女,本来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,可是丈夫却突然不明原因地中毒而亡。
吃了同样的饭,孩子和自己没事,只有丈夫中毒身亡,这个妇人是有理也说不清,在村里的祠堂中,她被被迫跪在地上。
族长道:“你丈夫口鼻流血,分明是中毒的症状,你究竟是如何谋害丈夫的?,务必如实回答,否则将你送交官府。”
妇人有口难辩,只能一遍遍讲述中午吃饭的经过,中午饭做的是鲫鱼豆腐汤,孩子丈夫我们四个人吃的都一样,我和孩子都没事,真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。

族中管事的几个人经过调查,妇人虽然没有杀人动机,但是丈夫只吃了她做的饭,妇人害人的可能性最大,决定送往官府。
李时珍巧救冤妇
此时的李时珍刚刚辞去御医的职务,准备返回家乡,他路过河北的这个小村庄,听闻了这件事,他感觉妇人可能是被冤枉的。
李时珍因为成功治疗了张娘娘的疾病,被嘉靖皇帝任命为太医,在太医院的3年时间里,他进一步学习了大量医学知识,医术更上一层楼。
不仅医术高,李时珍的名声也不小,听说李时珍路过村里,村民们非常尊重他,但凡家中谁有疫病的都来找李时珍看病,村民们把处置农妇的事放在了一边。
忙活一阵子之后,族长邀请李时珍到家中做客,李时珍因为挂念着农妇的事,就同意了。
席间,李时珍谈道“妇人谋害丈夫的事”,并表达了妇人可能是被冤枉的意思。
族长见李时珍有不同的看法,非常重视,连忙请教为何。

李时珍答道:“鲫鱼豆腐汤这道菜没有毒,但是外加一些因素,就可能产生毒素,致人死亡,具体还需要问那妇人几个问题。”
考虑到李时珍的名气,族长决定重新调查这件事。饭后,他陪着李时珍来到关押妇人的房间。妇人已经很虚弱,而且不愿意开口说话,一副绝望的神情。
换位思考一下也能理解,死了丈夫本就十分伤心了,还被诬陷是自己谋害丈夫,谁能不绝望呢。
见妇人迟迟不开口,一旁的人告诉她这是大名鼎鼎的李时珍时,族里决定重新调查这件事,现在需要问你几个问题,你要如实回答。
妇人一听说来人是李时珍,心中生出了希望,她连忙说自己没有谋害丈夫,是冤枉的,请李时珍给她主持公道。
李时珍安抚了农妇的情绪后,让她详细讲述一下当天的经过,不要漏过任何一个细节。其实,李时珍心中已经有了一个猜想,只是缺少一样东西。
而证明妇人被冤枉的这个东西,他不能说出来,必须要让农妇自己说出来才行,所以她要求农妇不要漏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
当农妇讲到,他们当天中午吃饭,因为少一双筷子,丈夫就随手折了草杆子作为筷子,李时珍心中一阵激动,知道事情即将真相大白。
他抑制住表情,继续平静的问:“是什么草杆子?”
农妇答道:“荆芥杆子。”
李时珍道:“事情已经清楚了,鲫鱼和荆芥杆都没有毒,当两者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毒素,让人肠胃不适,严重的话可能致人死亡。”
一旁的众人听说了李时珍的话后,都露出了质疑的表情,纷纷窃窃私语,小声交流李时珍话的真假。
这时,族长让人做了一碗鲫鱼豆腐汤,然后用荆芥杆子喂鲫鱼给野猫吃,没过多久,野猫就死了,症状和妇人的丈夫一样。
村民明白了事情的经过,就把妇人释放了,避免了一场冤案的发生,并大大称赞李时珍的行为。

农妇叩谢了李时珍后,带着两个孩子回家了,李时珍继续上路,赶往湖北蕲春老家,这件事成为了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李时珍成就《本草纲目》
回到家乡后的李时珍开了一家草堂,并投入到《本草纲目》的编写工作中。他根据自己多年行医的感悟,纠正了一些医书中关于草药的错误记述。
可写完之后并不满足,他萌生出一个更大的想法:编写一部最全的药材植物书籍。下定决心后,李时珍开始外出行医,四周游历。
他在沿途为人治病,并且拜贩夫走卒为师,向江湖郎中请教,游走在祖国大江南北,亲自上山采药,以身试药,记录下各种草药的形貌和药效。
27年如一日,李时珍搜集整理了大量素材,笔耕不辍,多次修改,最终编写成了190多万字的《本草纲目》,巨大推动了我国中医本草学的发展。

李时珍一生总结
古代郎中的地位十分低下,所以家族对李时珍的期望是考取功名,入仕为官。聪明的李时珍14岁时就考中了秀才,但是后面3次考举人落榜。
23岁的李时珍痛定思痛,重新审视自己,决定从事他热爱的医学事业,所以说行行出状元,条条大路通罗马。
李时珍被后世称为“医圣”“药圣”,他的成就不在于他当过御医,而是他跋山涉水,风餐露宿,半生游历,不惧艰辛为理想奋斗的结果。
加客服微信:yym2018ft,开通VIP下载权限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