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马上过去了,展望一下2023年。
在展望前,简单回顾过去的一年,我和我的团队伙伴做了什么,有什么收获。
1、做了7场线下活动。
我们分别做了6场转型沙龙:长沙、深圳、杭州、上海、北京、苏州,北京还有1场“走进百度活动”。
在起起伏伏的疫情中,线下活动弥足珍贵,各地的HR伙伴都是盛情参与,在活动中,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组织活动的经验,更重要的是看得出来大家对HR职业的珍视,对HR未来的信心。
2、写了100多篇小文章。
我们编辑人手紧张,做不到日更,总体写100篇左右原创小文章,主要有这些系列:
在专业领域:
一是HRBP懂业务系列,主要写了物流行业、零售行业、饮料行业,乳制品行业、汽车行业、服装行业,游戏行业等,主要目的,是希望HR深入业务、理解不同业务的差异化需求。
二是OD视角系列,主要写了两个OD视角看特斯拉、4个OD视角看腾讯,普通HR能否转型OD等文章,所谓OD视角,就是一句话,脑里有图,心中有数。
三是谈人效系列,写了四篇文章,读懂人效、继续说人效、人效没有可比性、比人效更重要的是成本。人效是HR工作的一个“指南针”,但也不能过于迷信,任何工具都有约束条件。
四是HR读财报系列,主要写了阿里、网易、海康、东鹏特饮多家公司的财报,也提醒大家去读大厂的ESG报告,比如百度人力报告,特斯拉、腾讯、蚂蚁等。大厂财报/ESG报告就像一面大棱镜,透过它,你能看到企业更多维度的信息。
在HR转型领域:
这里部分的文章是跟着线下转型活动并行的。
一是对各地HR简单画像,谈谈深圳HR印象、杭州HR印象,上海HR印象,北京HR印象……这些文章,我想表述的是,不同城市的产业布局和企业集群,深度影响当地的HR状态。
二是谈HR职业发展,比如HR副业能不能做?HR要不要转型业务?HR能不能创业……这些职业路径探索,并没有标准答案,我们只是给大家画一个路标——路在脚下。
三是谈HR新领域,我们算是比较早就跟踪HR数字化、多样性管理,混合式办公、HR转型CD顾问等领域、也写日本为什么不盛行HRBP,韩国工作时长、美国劳动法等文章,我们希望HR不要给自己设限,视野要更开阔。
在热点话题领域:
一裁员话题,我们跟踪阿里、腾讯、小米等裁员动态,整理2022中国互联网企业裁员列表,我们核心观点是,理解企业经营之难,多为底层员工抱薪,少一些套路,多一些诚意。
二疫情话题,上半年,我们写疫情期间大厂果蔬包,强调做好疫情心理危机干预,应对疫情的人力资源锦囊,年末,我们写了HR适当帮员工囤药,始终站在HR价值角度,关爱身边具体的员工,做力所能及的实事。
三大厂话题,我们注意到字节跳动拆掉人才发展部、碧桂园成立咨询公司等新动向,我们也留意到字节跳动正在超越腾讯,京东超越华为、比亚迪超越特斯拉……这种超越是商业模式与战略的驱动,有没有人才模式与组织模型的驱动力?我们一直寻找答案。
总结下来,发现我们做了不少事情,写了不少文章。
关于2023年的计划。
1、我们会继续组织好每一场活动,在活动现场,我们总能第一时间收获大家满满的“正反馈”,从大家报名活动的踊跃度、现场发言的强互动性看得出来。
因此,2023年,我们争取在更多的城市,组织更多主题、更多场次的线下交流活动,也期待大家的参与,比如帮我们寻找场地,我们负责落地活动。
2、我们会继续坚持写好每一篇文章,我们始终认为,好文章标准并不是纯“阅读量、转发量”导向的,我们强调的是——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能否有坚定的价值判断。
我们是一个职业群体的公众号,不是营销号,我们不赞同贩卖焦虑、渲染情绪那一类文章。当然,我们也期待大家读完文章,顺手给我们“一键三连”(点赞、留言、转发)。
展望2023年,我有几个基本判断。
1、疫情放开后,经济恢复比预期要好
综合咨询大厂的预测,明年国家宏观经济面会趋于向好,如果你关注进出口贸易、国有经济的压舱石企业,对基本面应该抱有信心。
大家应该留意到,现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,疫情过峰比预期的快,医药短缺问题在陆续缓解,大家会陆续放下“争吵”。路上的人会逐渐多起来,热门线路的高铁票和机票开始小有紧张。
这个元旦、春节当然还不可能恢复2018-2019的盛况,疫情可能还会一波波的,但经济一定会好转。我们相信,新冠病毒,并不能阻挡我们追求“美好生活”的热切期望。
2、行业机会大于企业机会
互联网其实还处于高位发展,实际上,互联网行业已深度进化为产业互联网、消费互联网等纵深领域,比如张勇亲自带领阿里云业务,华为深耕的运营商和企业业务都属于这个领域。这些领域,比拼的是服务的耐心和深度,而不是消费互联网那种速度。
我们普通人感受到的,是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像电子消费品,路上的电车肉眼可见越来越多,新能源汽车行业,就如同十年前智能手机一样,必定带来非常多的“革命性”变化,必定也诞生一批巨无霸的企业。
最近十年,你看电视综艺,金主爸爸基本是oppo、vivo等手机厂商,或许接下来,汽车厂商就会成为下一波“金主爸爸”,跟着新能源齐头并进,还有一些新消费领域的头部企业,轮番登场。
3、核心城市依然备受关注
疫情之前,我们喜欢一个城市,除了它的历史文化、房价和物价,我们会关注它的气候、它的美食、它的交通。
疫情之后,我们更多的关注点可能是,一个城市的生活基建,外卖方不方便,京东美团有没有无缝覆盖,我们关心城市的健康基建,买药方不方便,大医院够不够多,我们也关心城市的营商环境,政府是不是经常一刀切,层层加码。
再进一步,你会发现,有大学城的城市明显更有活力,无论平时的当地消费活力、新业态劳动力,以及紧急事件,可临时征用大学场馆和大量志愿者。核心城市在这些方面是占据独天独厚的优势的。
……
——负责活动运营的同事说,最近策划一个线上圆桌分享,我负责主讲《后疫情时代,HR发展机会》,过几天,我线上详细跟大家聊聊2023年的趋势,敬请期待。
2022年过去了,我们既往不咎。
2023年要来了,我们纵情向前。
加客服微信:yym2018ft,开通VIP下载权限!
